杨振宁李政道才是首获诺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是第三人
2018-03-10 14:50:07
  • 0
  • 2
  • 21
  • 0

中国的媒体不严谨,让我们不知不觉就被带节奏了。这些年,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之后,媒体只管说他是中国获此奖的第一人。但按国籍来说,真正的中国第一人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同时获奖,只可说并列第一)。一查时间就明了。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同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那时候,他们是什么国籍呢?他们那时持有的都是“中华民国”护照。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芝加哥大学讲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1955年,任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1964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1966年,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兼物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国国籍。

李政道出生于1926年。1943年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1944年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学;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留学;195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1953年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1955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1962年,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1964~1984年任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1986年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2006年任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主任。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人生,恰与中国最动荡的时代重合。他们出生于1920年代,心智育于1930年代。见到的中国依然贫穷落后,战事不断,并继续被外强欺负,尤其是日本从1931年开始的侵华战争。堂堂的泱泱中华,东三省突然日本夺去了,还弄了个“满洲国”,对当时的青少年来说,心中都十分郁闷。所以,他们那一代人就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国家情怀。

到了读书季节,他们凭着天资聪慧和自己的刻苦努力,都成了学霸。抗战期间,幸亏蒋介石听从胡适等人建议,力排众议坚持常态教育而不是搞许多人所主强的战时教育,培育所有的学生充当军事人才,这才有了高校南迁、西迁,并以在昆明成立的国立西南联大学最为成功。两人都是在这所大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留学,并由于都是物理学专业,1946年起就有了特殊的合作关系。1949年,两人与罗森布拉斯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6年,又一起合作提出了著名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自1952年到1962年,两人一起发表了23篇论文。

但是,后来两闹掰了。据称,就是署名先后顺序之争和诺奖先后排名之争。李政道的学生季承(季羡林之子)写了本书,揭露说杨振宁好名,非要争排名第一位。但有心人查了两人合作发表的23篇论文(包括与第三方合作),只有一篇杨振宁排在李政道之前。如果杨振宁真的那么在乎谁排第一,起码23篇论文也应该要求两人平分第一。杨振宁更重要的成果是“杨-米尔斯方程”,米尔斯是扬的学生。米尔斯生前多次明确声称这个方程是老师杨振宁写出来的,自己只是辅助帮助做了一些计算工作,却很幸运跟着留名了。“杨-巴克斯特”方程,首先是杨振宁独自发表了这个方程,过了5年,巴克斯特重新把此方程翻出来写成新论文,从此,“杨振宁方程”就成了“杨-巴克斯特”,杨振宁也没太当回事。再一点是,李、李决裂后,杨振宁依然不停地出重要成果,李政道虽然也有些自己的东西,但在物理学界,重要性远不及杨振宁。事实是杨振宁更牛一些。

杨振宁重要学术贡献有:

统计力学方面:

1952年,Phase Transition(相变理论)。论文序号: 52a,52b, 52c。

1957年,Bosons(玻色子多体问题,玻色气体的Lee-Huang-Yang修正)。 论文序号: 57h, 57i,57q(富有远见的理论,50年后方被冷原子实验证实)

1967年,Yang-Baxter Equation(杨-Baxter方程)。论文序号: 67e。(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1969年,Finite Temperature(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论文序号: 69a。(这个模型和结果也在冷原子系统中得到实验实现和验证)

凝聚态物理方面:

1961年,Flux Quantization(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论文序号: 61c。(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1962年,ODLRO(非对角长程序)。论文序号: 62j。(当代凝聚物理的核心理论之一,从1989 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 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粒子物理方面:

1956年,Parity Nonconservation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受恒)。论文序号: 56h。(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奖)

1957年,T,C andP (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论文序号:57e。

1960年,Neutrino Experiment(高能中微子实验的理论探讨)。论文序号: 60d。(这是关于中微子实验的第一个理论分析,引导出后来许多重要研究工作)

1964年,CP Nonconservation(CP不守恒的唯象框架)。论文序号: 64f。

场论方面:

1954年,Gauge Theory(杨-Mills规范场论)。论文序号: 54b, 54c。非交换规范场理论(弱电统一的基础之一,杨振宁一生最杰出的成果,大一统理论的指路明灯,当代前沿物理学的基石之一,比肩广义相对论的巨大成就)

1974年,Integral Formalism(规范场论的积分形式)。论文序号: 74c。(把物理与数学的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准)

1975年,Fiber Bundle(规范场论与纤维丛理论的对应)。论文序号:75c。(这篇文章里面附有一个“字典”,把物理学中规范场论的基本概念准确地“翻译”成数学中纤维丛理论的基本概念。这个字典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兴趣,大大促进了数学与物理学以后几十年的成功合作。)

杨振宁这13项成果,有人认为都是诺奖级的。其中有三四项与李政道存在合作关系,其他的则是他独立完成或与其他人合作的成果。李政道在与杨振宁分道扬镳后,所取得的成果少了,重要性程度不及杨振宁了,是客观事实。其中,1957年“时间反演、电荷共轭和宇称三种分立对称性”,原是杨振宁、李政道和Oehme合作的论文,对1964年CP不守恒的理论分析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杨、李两人于1962年终止了合作,1964年这项成果,就成了杨振宁与吴大峻去合作完成了。李政道若强于或不低于杨振宁,应当敏锐地继续完成这项成果。事实是离开了杨振宁,他就与CP不守恒的理论分析成果失之交臂了。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在1980年代开始深度介入中国的物理学,无论对国家科研政策的制定、高校教学及研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中美学术交流等,都做了各自的重要贡献,都做了好多具体的事。但由于历史恩怨,两人对一些问题在看法上的分歧,又被人放大出来看。杨振宁由于在国际物理学界的特殊地位,他的影响力要大些,围绕他的话题也更多些。对比起来,李政道就显得低调好多。尤其在2004年,82岁的杨振宁以娶了28岁的翁帆为妻后,关于杨振宁的社会话题就完全变味了。在一些人看来,杨振宁是老不正经,简直就是耍流氓。那么,对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决裂,有些人就宁愿相信是杨振宁有负于李政道。但是,转过来想,杨、翁的婚姻并非强制。一个82岁的老汉能搏取28岁的女硕士的欢心,这难道不是杨振宁有特殊的人格魅力呢?翁帆之前,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或许,曾经的不幸婚姻才让她宁愿选择与一位科学大牛人一起生活,陪伴这位特殊的老人走过他的余生吧。不知不觉,他们的婚姻已经进入第14年。有些夫妻别说14年,就是三四年,甚至三四个月都守不住。因扬翁婚姻来否定杨振宁,显现出中国人相当一部分人的思维有着很大的缺陷。

杨振宁有着极好的个性,与人比较容易相处。我另外的文章讲过他去讲学,一人不用别人陪伴出差坐经济舱替受邀单位省钱的故事。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直接感受是,“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中科院外籍院士聂华桐的感受是“杨先生一方面很实在,另一方面又有十分丰富的想像力,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杨先生另外一个很突出的品质,就是诚实。一般来讲,诚实往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那种诚实,在这个意义上讲杨先生当然是诚实的。他对人坦诚,不会虚假的一套。可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诚实。”

杨振宁在物理学史上的地位,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的评价是,杨振宁为“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1999年,权威的millennium poll physicist,列出古今最重要的18位科学家,杨振宁名列其中。那份排名按照姓氏排序,不分先后。英国学者阿尔伯特(Albert,曾任《英国物理学会》期刊的编委),他将威腾、费曼、温伯格、杨振宁、郎道五个人做了详细的比较,认为,假设M理论被验证,威腾名列第一,费曼第二;如果没有验证,费曼第一,杨振宁和温伯格并列第二,或者杨振宁第二温伯格第三。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原院长聂华桐教授说,“我们常常可以听到一些物理学家的名字,像麦克斯韦、爱因斯坦,量子力学初建时的海森堡、薛定谔以及狄拉克。现在再要往下排的话,我想杨先生的名字就要算在里面了。”也有人认为,杨振宁的物理学历史地位,可以排得上古今前三到前五的位置。不管怎样,杨振宁的物理学历史贡献,可以在人类千年英雄榜前20名之内,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一直说中国人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极少,但我们有了一个杨振宁。虽说李政道比杨振宁差了一些,但也很了不起了。

“杨极端聪明,在数学物理上特别有天赋,他是一个第一流的数学物理学家。1954 年杨和米尔斯(Mills)发表了他们关于同位旋规范场理论的文章,这就是著名的‘杨-米尔斯方程’的首次问世,它注定要在现代物理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杨天赋具有高度评判能力的头脑。”——李政道《破缺的宇称》、《往事回忆》等。扬、李两人虽然曾有重大过节,两人在共同合作的方面有些争功之嫌,但除此而外,对于对方科学上的贡献及人品,还是该肯定就肯定,均不过分夸大其词地贬损。2013年,杨振宁被问及与李政道渐行渐远一事,杨振宁说,很遗憾两人没有机会再在一起合作。他说,李政道比我年轻4岁,我们是在1946年在芝加哥最先认识的。那个以后合作得非常的成功,后来到1962年我们彻底的决裂了,这个以后又有很复杂的一些经过,不过到了今天,李政道也快90岁了,我们现在对这个比较放松了。将来,到底是我们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想一定有人去研究。所以,也可以说是已经不是我们自己所关注的事情。值得注意的是,杨振宁与其他人合作,都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

还有一点,杨振宁相对活跃些,对社会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喜欢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他作为科学家也喜欢文学艺术,文字功底确实不错,这一点,与爱因斯坦类似。他的表达,属于他的自由。他的看法与你不一致,或者你不能理解他的特殊的国家情怀,就因他的几句话而将他说成一无是处,甚至恶意诋毁他,那就是你的横蛮、无知与粗鄙了。有人刻意将他塑造成附阿权贵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虚伪的“爱国”者、无耻的道德败坏者,那当真有些过分了。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否定、羞辱杰出科学家的,大约也只有纳粹、义和团、红卫兵、波尔布特之流的了。

他不过是科学家,不是政客,不是权贵,你可以不同意他的某些观点,但你真没有资格对他轻率地否定。他拥有近百年的人生,见到过太多的人生风雨和社会血雨腥风,而且在人类科学圣殿拥有一席之地,当今,除了他,尚没有第二人有如此杰出成就。如果杨振宁这样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那我们还可以尊重谁?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如果可以率性地将如此杰出的人视为异类,那是非善恶标准就全然错乱了。在社会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杨振宁的大部分表述没有问题,少部分话语,老航也不认同,但我们不可以偏盖全,用非黑即白的愚蠢思维,将他妖魔化。对杨振宁,不是批评不得,他的一些话语,你完全可以表示反对;他的一些科研成果与历史地位,你可以有所质疑。但是,你必须在真正了解他,确认事实之后,才可以做出全面的判断。有人对杨振宁做了些啥根本不甚了了,就是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你不懂物理,很简单,找物理学教授之类的人求证就是了。

不论怎么说,他是一位智慧的长者,90多岁了还在工作,做着一般人难以替代的事。我们好多人八九十岁的时候,能做什么?还有好多人,根本活不到这个年龄呢。人要积德,其中一个业德就是守口业、修口德。不妄语,少攻讦,力免呵骂、冷嘲热讽、尖酸刻薄,也是我们提升个人修为的一个要点。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得到诺奖时都还是中国国籍,而且杨振宁又于2017年恢复了中国国籍,那至少我们应当为此正名,莫再错误地将屠呦呦说成中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第一人了。

过去,杨、李两人只被看作“华裔美国人”或“华裔科学家”,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引起误解。我们一些人在心理上,将“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分得太远,忘记了两者继承与重合关系。杨振宁和李政道的精神之根都在中国,中年时代跑去美国发展,到了老年时代又重新为国效命,并又都对中国做了重要科学贡献。他们不是外人,而是我们自己人。

仁者寿,智者高。2018年,杨振宁96岁,李政道92岁。看他们依然矍铄,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令人感怀。李政道现在住在美国的时候多一些,2018年2月4日,复旦大学林忠钦、吴旦等人特意到旧金山拜访了李政道先生,向李政道先生汇报了李政道图书馆运维、李政道科艺讲座基金活动、䇹政基金等多方面的情况。杨振宁现在主要长住在清华园中。2018年1月3日,他去了南京,成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2018首场新年报告主讲人,做了“麦克斯韦方程和规范理论起源”学术报告。杨-Mills规范场论当年预言场粒子的质量为0,但一直未得到证实。2012年,CERN实验找到希格斯粒子,终于证实杨振宁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到目前为止,基于杨-Mills方程,共产生6个不同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就是许多物理学家将此方程的重要性和爱因斯坦的场方程相提并论的根本原因。杨振宁通过学术报告,解答了麦克斯韦方程和杨-Mills规范场论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那也只有少数高级物理学家才能听得懂的物理学演义故事。

有人戏言,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个人恩怨,不过两位老小孩出于面子相互斗气,要对方先认个错而已。但谁都不肯低头,就看谁能熬得过谁。据传,两人1980年代仍在相互较劲。杨振宁说什么,李政道必反;李政道说什么,杨振宁必反。他们不和,中国的大领导劝和也不管用。他们不像中国别的知识分子,没有经过反右、阶级斗争的打击,身上都有些民国时期那种书生意气,而他们确实又都有足够的资本狂傲,而不是轻易向别人、向世俗低头。杨振宁深知自己娶翁帆必遭社会非议,但他根本不在乎。他的婚姻是自己的事,不是社会的事。但是,杨振宁与李政道的科学贡献,却惠及整个社会、整个人类。

“扫一扫”欢迎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